【大会现场。朱其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八师石河子市迎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
2010年以来,辽宁三市先后选派7批221人次援疆干部进驻师市,在党政机关、园区、14个团场、医院、国有企业等岗位任实职、分实工、授实权。2010年以来,累计投入援疆资金9.15亿元,建设涉及产业支援、智力支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8大类援疆项目202个。
援疆干部用情怀、热血写就团结奋进故事,推动两地在经济、民生、文化、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全方位密切合作,为石河子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新的贡献,谱写了辽宁援疆新辉煌。
产业支援 让经济“授鱼”延伸为产业链拓展
围绕八师石河子市“1+4+4+6”工作部署,辽宁援疆工作重点在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设施农业、文旅商贸四大产业精准发力,聚焦师市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把“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结合,形成了全面推进的崭新局面。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对口援助的天业集团组建了石河子煤化工共性技术研究院,共同探索“煤化工及下游化工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工艺”绿色改造升级。“年产25万吨超净高纯醇基精细化学品”项目开工建设,预计明年6月投产。沈阳化工大学与天业集团合作,成立了醇醚酯创新工程联合实验室。双方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助力天业集团一期2万吨草酸酯项目顺利开工。
坚持大连机场组团援疆模式,拓宽石河子物流产业发展新通道,深化石河子交通大物流体系建设。2023年以来,石河子机场新增航线4条,民航飞行2612架次,旅客吞吐量22万人次,通航飞行2.3万架次,均创历史新高。推动与石河子邮政达成战略合作,外运蟠桃、甜瓜、肉类等优质特色农产品134吨,助力推动师市邮政业与航空物流业融合发展,构建“出团场进都市”的物流新格局。
去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143团9连桃农倪泽寒激动地说:“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看着果园里又大又红的桃子,脸上洋溢着喜悦,直夸我们的桃子种得好。现在有了直达内地的飞机,我们每天早上摘下的桃子,下午8点就能端上内地朋友的餐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也能吃上我们种的桃子。”
由辽宁省援建的辽疆数字丝路电商产业园引入数字化电商大数据技术,配套建设了“六中心三平台”,为师市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这些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形态日益丰富,援疆工作交出了以产业促发展、以产业促就业、以产业促稳定,不断提高受援地“造血功能”的满意答卷。
智力支援 让知识助就造血功能完善
9月5日,一份饱含时代匠心和援疆情谊的美好约定缔结——“北方明珠”大连市与“戈壁明珠”石河子市共同成立了“大连 · 石河子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发展联盟”。
6名来自大连的劳动模范和大师级工匠受聘成为联盟首批顾问,他们进企业、进车间、进学校,与技术工人面对面交流,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与职校学生话成长,谆谆教导。每名大师与企业4名相关工种职工签订跨地区名师带高徒协议,共收徒24人。这也是大连市劳模工匠创新智库成员首次跨越千山万水,在西北边陲收带徒弟。
为了留下带不走的队伍,各援疆地市常态化开展帮带提升工程,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援疆干部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实现受援地人才发展观念转变、工作能力提升。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船舶集团首席技师朱先波说:“我要把绝招绝技绝活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们,让他们学到更先进的技术,争取把他们培养成为石河子的知名工匠。”
鱼渔并授,援疆干部把“智力援疆”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把“匠心精神”刻入每个人心中。
“十四五”投入2500万元援疆资金,打造“军垦1949”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今年相继在苏州、上海、杭州、大连等地召开品牌推介会,积极宣传推广农优特产,辽疆两地特色好物已通过超市和社区便民店,端上两地百姓餐桌。
组织八师石河子市代表团32家企业、400多款新疆名优产品参加大连2023进出口商品交易会,32吨展销产品全部售罄,活动现场订单量超80吨,实现辽疆好物“引进来,走出去”。组织辽宁29家企业代表来石,成功开展首届“辽疆美食文化市集”系列活动,日人流量达6万人次,打造辽疆两地经贸往来升级版。
石河子市市民梁威通过抖音了解到辽疆美食文化市集开集的消息后,迫不及待地来到幸福路。“我发现这里不少美食价格优惠、食材新鲜丰富,是平日里想吃都吃不到买不到的,真得很棒!”他说。
无血缘有亲情、有距离无隔阂,各种形式的交往跨越数千公里,促进了辽疆两地互动交流。
“三交”活动 让民生保障为事业发展护航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援疆是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直接服务群众的民生工程。
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来自辽宁省的第十一批援疆专家韩喆医生正在给该院医生讲授火针扎针操作方法。韩喆是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科病房副主任中医师,今年5月来到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开始诊疗。除了在日常门诊中给患者提供中医治疗方案,在每周的教学查房和授课时间,韩喆还发挥专业特长,给大家讲授中医在治疗皮肤病中的应用。
辽宁三市7名中医援疆专家“组团式”支援石河子人民医院。进疆以来,共接诊3200人次、会诊及带教查房230人次、授课及科普讲座21次、下沉团场社区181次,义诊3000余人次。大连三院“以院包科”对口支援石河子人民医院眼科,建立眼科医疗联盟和远程会诊中心,首批7名专家来石完成眼科复杂手术示教。统筹援疆资金1500万元,支持石河子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152团血站等项目建设,助力师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医师王丽红说:“7位援疆专家到我们科后,每个月都会进行2次到4次的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每位专家会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对我们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对我们帮助真的很大。”
投入援疆资金300万元,落实教育部万名援疆教师工作安排。站在“辽疆源”远程教育录播室里,石河子第十中学校长高峰江激动地介绍:“通过辽宁援疆办石河子分指支持,目前十中建成的‘辽疆源’远程教育录播教室,开通了‘名师课堂’‘双师课堂’‘专递课堂’,让教育信息技术2.0真正落了地,也率先在师市开创了“三个课堂”专用教室的先河。”
大连10名“组团式”援疆教师支援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开展专业建设、大赛指导等工作,该校学生荣获新疆酒店服务专业赛一等奖和兵团第一名;阜新、铁岭市的12名“组团式”援疆教师把辽宁“三新改革”经验带到新疆。组织40名辽宁三市中学教育专家“送教进疆”,面向兵团直播授课,线下参与活动690人次、线上参加活动平均每场1600人次,推进辽疆两地教育资源共享、共研、共进。
3个多月以来,辽宁各类团组来石38批573人,师市赴辽培训交流18批472人。辽疆青少年“携手同行”夏令营,在两地少年儿童心中种下了凝聚爱国心民族情的友谊之花;八师石河子市职工活动中心落成,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和职工精神文化需求;辽宁省人社系统来石调研考察,就用工就业和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达成共识;连石两地街道、社区调研互访,相互借鉴基层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
两地互动交流互访频次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增进援受两地干部群众感情,为双方携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兵团精神和辽宁“六地”精神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文化润疆。师市创作的优秀剧目《燃情岁月》《军垦战士》和《沉默的树》等主题歌舞剧,赴辽宁三市巡演,辽宁音乐舞蹈艺术团进疆为石城百姓献上文化盛宴。
演出现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交织、交融,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精湛的舞蹈技艺、曼妙的舞姿和唯美的歌声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喝彩声。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观看这场演出,不仅感受到了辽宁文化艺术的魅力,更加深了两地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我们团队从辽宁来到新疆,一路彩排,一路创新,一路演出,践行了‘文艺为人民,辽疆一家亲’的活动宗旨。”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武雪梅说。
新时代版画文献巡展、“援疆杯”首届石城篮球联赛、启动军垦第一连红色文化项目……
随着两地“三交”项目的一个个落地,援疆工作构建了前后方、各领域、全方位融合的互嵌发展模式,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站在新起点,矢志新奋斗。辽宁援疆工作队始终准确把握对口援疆工作方向和重点,在石河子留下一个个华丽蝶变,撒下一片片辽疆深情,奏响一曲曲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奋进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