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不由己 道路可选择”

2021-04-08 18:48:02 来源:

“出身不由己 道路可选择”

【大会现场。朱其摄】

03_03_1228.jpg


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石总场接见上海支边青年。   (资料图片)


“1965年7月初,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归来,路过新疆,先后到乌鲁木齐、和田、喀什考察。7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来到农八师(现八师)石河子垦区,在石河子总场亲切接见了干部职工和上海支边青年代表。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为了世世代代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石河子总场党委提议,在当年接见上海支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丰碑。”3月29日,位于八师石河子市北泉镇的周恩来总理纪念园内春意盎然,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讲解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的历史。

庄严肃穆的周恩来总理纪念碑正面写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十二个铜铸贴金大字,东面则是周恩来总理当年视察兵团时的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边防、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周恩来总理视察石河子总场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乘车来到石河子新城。在北子午路口,看到路两侧站满了欢迎的人群,他叫车停下,步行3公里,向欢迎的人们亲切致意,3万多名职工群众欢声雷动又秩序井然。

下午,周恩来总理来到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参观葡萄园、棉花地。来到石河子总场二分场葡萄园,周恩来总理兴致盎然地对陈毅副总理说:“陈老总啊,作首诗如何?” 陈毅副总理笑呵呵地说:“得令!”他迈开大步,边踱步边吟道:“乌鲁木齐欣暂住,石河寻访得逍遥。白杨梯堤护农地,水道纵横育稻苗。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人人勤奋为集体,集体生根最自豪。”引得一片喝彩和掌声。

接着,周恩来总理一行人步行前往青年林(也就是现在建有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的地方),接见了由青年连指导员马太定带队的11名上海支青。周恩来总理一一询问支青们的姓名、年龄、家庭和文化程度,当了解到有些支青因家庭出身不好而背上思想负担时,他真切地说:“家庭出身是个人不能选择的,但前途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周恩来总理的话极大地鼓舞了上海支青,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始终牢记总理嘱托,扎根边疆,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屯垦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句话,也成了激励年轻人无私奉献、建功立业的名言。

接下来,周恩来总理到“花园农场”农八师二十三团(现八师一四三团)参观麦田,去八一毛纺织厂看望当班工人,下午又赶到兵团农学院与全体师生见面。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还和群众一起联欢,直到深夜才休息。第二天早晨,周恩来总理和老红军、劳动模范代表共进早餐后,在招待所对面的林带边,向500多名干部、劳模、职工、复员军人、支青代表讲话并合影留念,书写了题词。最后在军垦儿女依依难舍下告别了石河子。

1965年7月,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归来,带着党中央的关怀,风尘仆仆、不辞辛苦视察了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从3日到7日,5个昼夜,周总理从乌鲁木齐到石河子,从和田到喀什,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不辞辛苦,风尘仆仆,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部队学校,了解边疆生产建设和群众生活情况,与各族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对新疆和兵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周总理的这一次新疆之行,在新疆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久而美好的印象,极大地鼓舞了各族儿女。

1966、1967、1968年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离开城市前往农村,形成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1961年至1966年,共有12.7万名支青从上海、北京、天津、湖北、浙江、江苏来到兵团,其中来自上海的就达9.6万人。

在这批支青当中,涌现了很多劳动模范、生产能手、专家学者,如著名作家陆天明;扎根边疆,坚持为牧民行医40多年,被哈萨克族牧工称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的李梦桃;在昆仑山南麓海拔2200米至4850米的高原上40多年如一日行医,走遍三师叶城二牧场的沟沟梁梁、草场毡房、170多个放牧点的姜万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