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墨洛产业园和佳新村,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如绿洲般点缀在荒漠上,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棚”。
田园经济“升级记”:从家庭养殖到规模经营
阿布力孜·吾力卡斯木正给雏鸡投喂饲料。
春日暖阳下,和佳新村的设施大棚内鸡鸣阵阵,村民阿布力孜·吾力卡斯木正忙着给雏鸡投喂饲料。“今年我租了村里2个大棚,养了近8000只小鸡。”通过不断学习科学养殖技术,阿布力孜的养鸡事业从家庭副业升级为规模化产业,经45天科学喂养后出栏,扣除成本后每只利润3至4元,年收入达8万元。
2015年,阿布力孜开始学习养殖技术,并在家里尝试散养雏鸡来补贴家用。2017年,他与大家易地搬迁到现在的村子。村集体为发展经济,新建了226座设施大棚。阿布力孜瞅准时机开始向着规模化养殖发展,并租了一个大棚专门饲养雏鸡。
如今,阿布力孜在村里租了2个大棚用来饲养雏鸡,年出栏量超8000只。热心的他还积极带动其他村民加入养鸡队伍,主动帮助村民预防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以前养鸡怕病害、愁销路,现在村里提供技术指导,还帮忙对接市场,我的信心更足了!”阿布力孜的案例正是和佳新村发展田园经济的缩影。通过整合资源,村集体鼓励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业,让方寸之地变身“增收园”。
订单育苗 “致富经”:科技赋能戈壁生金
在另一片大棚区,绿意盎然的辣椒苗铺满苗床。新疆沙哈拉农资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吐尔洪·麦麦提依明带着工人检查苗情,“我们在和佳新村租用了47座大棚,用来培育辣椒和红柳苗,共育有辣椒苗860余万株、红柳苗60余万株,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吐尔洪·麦麦提依明说。
和佳新村采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和田市、洛浦县、墨玉县等周边县市签订辣椒、红柳苗订单。“我们的辣椒苗叶大根壮,成活率超过95%,每盘16元的价格很受市场欢迎。”吐尔洪指着正在装车的辣椒苗说,“今天这批300盘苗要送到洛浦县布亚乡,客户反馈比预计传统育苗增产15%。”
买买提·阿卜都拉(左一)将辣椒苗装车。
村民买买提·阿卜都拉选择就近在该企业打工,他一边检查辣椒苗长势情况一边算起收入账,“我在育苗棚打工每月挣3000元,自己还承包了5个大棚种辣椒、西红柿、韭菜和药用菊花,一年能赚12万元左右。”订单育苗模式不仅让企业吃下“定心丸”,更让村民实现“工资+创业”双重收益。
产业融合“新图景”:大棚经济激活乡村振兴
近年来,和佳新村依托226座设施大棚,通过“设施种植+订单育苗+田园养殖”模式,探索出一条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振兴之路。从传统种植养殖到现代农业种植、科学化养殖,从务工就业到自主创业,村民们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小田园”里的“大文章”。
李彬(左二)给大家介绍和佳新村农业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种植、养殖产业,和墨洛产业园邀请塔里木大学教授、十四师农科所等技术专家到现场对农户进行培训,并选派村民代表外出学习,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村民的技术越来越娴熟、热情越来越高。“今年村里计划新增草莓、红薯、蟠桃、无花果等特色作物种植。‘春有苗、夏有瓜、秋有果、冬有菜’的四季丰收图景正稳步实现。”和佳新村党支部书记李彬说道,“这些大棚不仅是种植基地,更是村民的‘聚宝盆’。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带动了80人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和墨洛产业园和佳新村鸟瞰图
从空中俯瞰,连片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戈壁荒滩到“蔬果粮仓”,从传统农户到“新农人”,和佳新村正以设施农业为笔,以创新思维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浓墨重彩。正如李彬所言:“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希望,让每一个大棚都变成‘金库’,这就是我们的致富密码!”(通讯员 长孙磊磊 特约记者 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