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匠心传承四十载 一盘凉皮里的兵团记忆
——探访兵团级非遗石河子凉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憨莉
一盘晶莹透亮、酸辣筋道的凉皮,承载着几代兵团人的味觉记忆。用四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憨莉将一道寻常小吃打磨成了石河子的文化符号,也让传统手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今天,让我们走进“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河子凉皮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憨莉的“凉皮世界”。
(网络图片资料)
和面、备料,熬制新汤水,一大早,憨莉和丈夫白清宝就赶到徒弟孙彦军的店里忙活起来。
“师傅,汤料水煮好了,你来看看咋样?”孙彦军喊。
“好,我来尝一尝。嗯,可以,咸淡刚好。你现在可以了,已经掌握了调味的窍门。”憨莉笑着夸徒弟。
今年65岁的憨莉做了40多年凉皮,她笑称,自己和凉皮有着一生的缘分。
“在我的记忆当中,小时候经常和弟弟妹妹吃妈妈给我们做的凉皮。那时候用的调料虽然不多,就放几滴香油、醋、盐,但是凉皮的味道吃起来特别香,那个味道是我永远忘不掉的。”憨莉回忆。
1988年,刚成家的憨莉和丈夫在八一毛纺厂摆起了凉皮摊,成为当时最受工人们欢迎的小吃摊。每天一出摊,卖凉皮的小车就被人群围得满满的,她也因此成为厂里人人熟知的“凉皮姑娘”。1997年,憨莉和丈夫在厂区开起了白家凉皮店,寒来暑往,凉皮事业越做越大,在石河子市也有了响当当的名号。
2014年3月,憨莉作为第三代石河子凉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其制作技艺入选兵团级非遗。憨莉说:“很多人都问我做凉皮的秘诀是什么。我的秘诀其实就四个字:认真用心,每一步都不能将就。其实做凉皮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能做出一份让大家都喜欢吃的凉皮。”
无论何时,只要说起家乡的美食,大多数石河子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闪现出——凉皮。香醋的酸爽,芝麻、花生碎的浓香,黄瓜的清爽,面皮的筋道,炎炎夏日里,这一抹清凉,便是石河子凉皮的滋味,更是石河子夏天的味道。
石河子市民付燕告诉记者:“出来逛街,我就喜欢吃凉皮,哪怕不逛街,也想转到这里吃凉皮,还要打包几份带回去给家人吃。”
和面、洗面、沉淀、过滤、发酵、蒸熟……
如何把凉皮做得口感爽滑、面筋筋道,看似简单,制作工序却细致而繁杂。憨莉说,关键在于,每一步都不能将就。摊面皮的手艺、火候的掌握、料汁的配比、辣椒的选择都尤为重要。配方更是有讲究。其中,熬制卤汁的调料有20多种,成了凉皮出味的“法宝”。
将成指宽的面皮盛放在盘中,上面覆盖几块面筋,洒上香菜、熟芝麻、花生碎,再把汤料淋在上面,最后浇上一勺飘香的油泼辣子,白家凉皮独特的口感会让人忍不住直呼“攒劲!”吃完凉皮,必须再喝几口酸辣可口的汤汁,这份凉皮才能算是吃得完美。
前来凉皮店吃凉皮的顾客周红艳说:“白家凉皮在石河子开了很多年了,我们都很认可它。主要是它清爽,口感也特别好,每次路过凉皮店我们都忍不住吃一份。”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近些年,憨莉陆续培养出200多名徒弟。在她的帮助下,这些徒弟不仅走上了创业之路,也让保护和传承石河子凉皮制作技艺的队伍不断壮大起来。憨莉说:“我带了很多徒弟,全国各地的都有。我带徒弟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他们,把白家凉皮的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的味道。”
而今,孙彦军还在上大学的儿子已经学会调制凉皮了。孙彦军表示:“跟着师傅学了这么多年,我感觉,凉皮制作不仅是一门手艺,也是一份责任。我会努力把它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憨莉说,一份凉皮,既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父辈们当年在戈壁荒滩上建造家园最温暖的情感记忆。那看似平凡的一份凉皮,既是对祖辈手艺的用心守护,也是对家人深沉的爱。
“我手中的不仅仅是一碗凉皮,更是一代代人的情感记忆和家乡的味道。我要做的,就是教会徒弟,让凉皮走得更远。”憨莉说。(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艺蒙 邵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