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当玛纳斯河的晨雾漫过艾青诗歌馆的穹顶,当明珠河畔的晨风翻动诗林里的墨迹,这座被天山雪水滋养的军垦之城,正以诗歌为笔,在戈壁绿洲间续写着“年轻的城”的新篇。
作为西北五省区首个“中国诗歌之城”,八师石河子市让诗韵融入市井烟火,让诗情浸润城市肌理,在平仄韵律间提升着城市品位,在朗朗诵读声中厚植着文化根脉。
诗脉绵延:从绿风初起至满城诗声
1960年的石河子,师部简朴的居所里,艾青握着钢笔凝视窗外的荒原,笔尖流淌出“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的滚烫诗句。这位诗人不会想到,他在《年轻的城》里种下的诗歌种子,会在半个多世纪后长成覆盖全城的诗林。
如今漫步石城,艾青诗歌馆的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白云,馆内泛黄的诗稿与数字屏上滚动的新作隔空对话;明珠河畔数公里长的诗林里,军垦战士的手稿与孩童的涂鸦在白杨树下共处;西公园的诗石上,“十万雄师到天山”的豪迈与“青春逐梦”的热忱同样动人。
诗歌的基因早已刻进城市年轮。1984年《绿风》诗刊创刊,臧克家题写的“绿风起西北,诗韵入万家”成为城市注脚。杨牧的《我是青年》里“我有骨,骨中有钙”的铿锵,石河讽刺诗中“针砭时弊亦含情”的锐利,让这座城市的诗歌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当第四届绿风诗会邀请舒婷、杨克等诗人齐聚一堂,当《绿风》诗刊成为全国三大诗刊之一,石河子早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边城,而是中国诗坛的重要坐标。
从1998年艾青诗歌馆开馆,到2017年获评“中国诗歌之城”,诗歌逐渐从文人雅事变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如今全市诗歌朗诵协会会员超万人,中小学诗歌社团星罗棋布,10个诗歌特色小区里,白发老者与稚嫩孩童同诵一首诗的画面,恰是“诗韵传代”的生动注脚。
诗润万家:诵读工程里的文化密码
迎春诗会的序曲尚未散尽,西公园的草坪上已飘起五四诗会的青春旋律;端午诗会的《屈原颂》余音未了,社区广场的中秋诵读又接续登场。“周有活动、月有展示、季有演出、年有大赛”的诵读矩阵,让石河子的四季都浸润在诗的韵律里。
这场覆盖全城的诗歌运动,藏着城市文化治理的巧思。政府搭建舞台,群众便成了主角:“兵团好人”走上诵读台,把屯垦故事读成诗;幼儿园的孩子穿着汉服,用奶声奶气的语调演绎《诗经》;社区阿姨们编排的情景朗诵,让地窝子里的岁月重现温度。2025年推出的“15分钟诗歌生活圈”,将6处诵读展示地、8所诗歌特色学校、10个诗歌小区织成网,居民下楼就能触摸诗的温度。
创新表达让传统诗歌焕发新生。五四诗会首创的“草坪诗会”上,诵读声与非遗剪纸的咔嚓声、文创市集的叫卖声交响成趣;《我姓石》《火火石河子》等节目将军垦故事融进歌舞走秀,让年轻观众在弹幕里刷屏“这才是硬核诗歌”;网络诵读大赛吸引1400万人次围观,网友留言“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石河子的诗香”。当诗歌走出剧场,融进集市、公园、街巷,城市便成了没有围墙的诗馆。
五年来560余场活动,近50万人次参与,数字背后是文化认同的悄然生长。退休教师陈春花带着老年大学朗诵班走遍12个社区,她说:“我们读的不只是诗,是兵团人当年的苦与甜。”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徐文轩在青春诗会后写下:“原来诗歌不是课本里的铅字,是能让人想扎根这座城的力量。”
诗兴城兴:从文化名片到发展动能
诗歌如何重塑一座城?在石河子,答案藏在网红诗歌打卡地的镜头里,藏在文旅融合的账单上,更藏在居民眼角的笑意中。当“诵读+文旅”激活军垦文化资源,艾青诗歌馆年接待量突破30万人次,诗林周边的咖啡馆里,常能见到捧着诗集的游客;当诗歌元素融入城市景观,幸福路步行街的诗灯每晚亮起时,商户营业额同比增长两成;当“绿风诗会”成为文化IP,带动的文创产品销售额三年翻番。
文化“软实力”正在转化为发展“硬支撑”。2024年石河子马拉松赛事中,4700名选手奔跑过诗林赛道,沿途“戈壁明珠”主题诗歌牌成了最独特的风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上,军垦诗歌成为参赛作品的高频元素;就连社区的诗歌朗诵会,也吸引着周边县市、团场、乡镇的群众专程赶来,带动了城郊农家乐的生意。
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城市气质里。石河子第三小学的“墨香楼”里,孩子们临摹着艾青诗句,书法与诗歌的融合课程成了特色;石河子总场第一小学的戏曲表演中,《卖水》选段里融进了军垦民谣的韵律;410支群众文化队伍活跃在广场公园,朗诵、吟唱、舞蹈,都是诗歌的另一种模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正在寻常巷陌的诗意里悄然提升。
站在艾青诗歌馆的露台上远眺,白杨林的尽头是拔地而起的楼宇,诗林的墨迹里生长着新的诗句。从王震将军“凯歌进新疆”的豪迈,到艾青“年轻的城”的礼赞,再到今日全城共诵的时代新篇,石河子的诗歌从未远离土地与人民。当“全民读诗、全城诗韵”成为城市精神标识,这座军垦名城正以诗歌为桥,连接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璀璨,让“中国诗歌之城”的金字招牌,在天山脚下愈发闪亮。(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