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在人们的印象中,重症医学科是个充满风险与挑战的神秘禁地。
这里,死亡和希望并存,被称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这里,他和他的团队,每时每刻都会和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为重症患者带来生命之光,许多生命的奇迹在这里创造。在这个阴阳两界的关口,始终坚定地站着一位“守门人”,他,就是兵团知名专家、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唐广宁。
挑战生命的极限
从医35年的唐广宁,处于急诊和危急重症的前后两端。从住院医师开始,先后在急诊科、急救中心工作十年,后致力于重症医学25个春秋,无论是急救前沿,还是在重症幕后,争分夺秒、救助生命的脚步从未停止。
数十年磨砺的过硬本领、仁爱之心,不断点亮患者生命之灯,成为守卫患者平安健康的急先锋和坚强后盾。
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的唐广宁,重症病房就是他的“主战场”。每天,他密切观察各床病人的病情,及时处理突发情况,日夜奔忙在危急重症的最前沿。
唐广宁清楚地记得,多年前,年近50岁的马可先生(化名)突遭车祸,造颅骨骨折,脑脊液外流,肺部严重挫伤,急性呼吸窘迫出现呼吸衰竭,双腿股骨全部断裂,盆骨粉碎性骨折,导致盆骨骨折端把肠子划破。
这是该院重症监护室有史以来,伤势最为严重的一位患者。
面对气息奄奄、命垂一线的马先生,在只有经验没有经历的情况下,他立即对其进行紧急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提升血压。此刻,只听到病人“呼哧呼哧”急促的呼吸声。
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病人的肺已不能进行正常工作,需要借助机械之力。他立即于床旁实施了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这也是唐广宁日后,在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上所推广的新技术。在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小潮气量及适合的PEEP通气;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压监测,镇痛镇静之后,病人呼吸血压才有所好转。
这期间,病人又经过多次外科手术。
滴滴答答的仪器声,患者亲人期盼的眼神,时时伴随着唐广宁。他每天用时两小时,亲自为患者换药,时刻关注病情变化。
危重患者的病程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还是出现了严重脓毒症,为铜绿假单胞细菌血流感染,同时伴随着剧烈的寒战和40度的高烧。
必须采取针对性予以降阶梯强力抗感染、抗炎、代谢支持等措施!
唐广宁带领团队与多学科专家进行讨论、组织扩大专家会诊,每天为马可的病情“殚精竭虑”,生怕还会出什么“意外”。
连续的监护和周密的治疗,经历了三次手术和不停地换药、器官支持,终于,患者感染被控制住了。
28天后,马先生康复出院,重新回归往日时光。
重症医学科分秒必争为生命接力,人间悲喜交织在这里,轮番演绎……看惯了生死离别的唐广宁,依然对生命保持着敬畏之心。
唐广宁说:“与死神赛跑的责任初心、专业技术能力和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是我们一次次挑战生命极限的不二法宝。”
但凡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多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复杂,并非单纯的某一器官的问题。在诊疗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并发症,稍有疏忽,病人很有可能会丧失命运最后一次机会。
这也使得重症医学团队的医护人员时感压力大,强度高,时刻处于精神紧绷的临战状态。
“于细微处更见精神,在ICU,时不我待的责任初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唐广宁强调说。
勇毅“逆行者”
“奉命于病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身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和兵团及该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专家组成员的唐广宁,闻令而动,请缨出战,守卫在抗疫第一线,主动承担起重点病人和大量发热患者的专家会诊工作。
他与医院医疗救治小组成员一起对特殊发热病例进行论证、研判;对发热隔离病区的每一位患者进行仔细审核;根据每个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血液检查、肺部CT影像学特点,制定具体的诊疗方案。
他多次参与师市卫健委组织的疑似及死亡病例的专家讨论会并出色完成了该院首例确诊和高度疑似患者的救治任务。
在该院出现首例(师市第二例)确诊危重型病人需要紧急抢救时,他首先考虑到的是,这位危重高龄患者的生命危急情况,以及如何及时评估与施救,而不是个人荣辱和安危。
在四处弥漫着畏惧恐慌的空气中,唐广宁将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在不是自己值班时间的情况下,他自告奋勇进入非负压病房,为病人做出精确评估,安抚患者,协调抢救设备药品等准备,提振成员信心,带领抢救组对患者实施了安全呼吸、循环支持稳定了病情并完成随后转运任务……
“持重”的学科带头人
1989年毕业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唐广宁,从事急危重症一线工作35年。擅长术后重症监测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脓毒症(Sepsis)、ARDS/ALI、重症感染等疾病的诊治及各脏器功能支持、监测的技术运用。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血症(Sepsis)、休克(shock)、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重症胰腺炎(AP)、多器官衰竭(MOF)的诊治及抢救技术的应用有着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唐广宁现身兼新疆医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兵团重症医学质量控质中心委员。
可以这样说,唐广宁是该院重症监护室“元老级”人物,是该学科工作时间最长,救治患者最多的医生,也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以来,参加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至今为数不多的“全天候”参会专家之一。
与其花一生掘几口浅井 不如花一生掘一口深井
唐广宁资深的履历,是其在静水流深中积累、在精耕细作中提升、孜孜不倦追求的成果。
2009年4月,唐广宁通过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考官培训,成为石河子地区第一位首席考官。
2010年7月,他获得全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执教于石河子大学急救医学公共教学课,被评为优秀公共课和教学先进个人。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8项,主持完成师市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完成科研课题院级三项、市级二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篇 ,其中危重病专业核心期刊6篇,编撰医学专著1部。
他率先在垦区将微创的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技术应用于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当中,且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急救医学》上,全国首发综述。
多年来,他将大量精力致力于对患者疾病的科学管理中和医务人员培养上,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率先使用计算机软件在临床对所有准入ICU的患者,进行危重病评分(APACHEⅡ)和治疗干预评分(TISS) 及建立无陪护病区。发展“可塑性”ICU,持续提振学科建设。
他善于挖掘每位医务人员潜能,注重传帮带,为科室和医院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引入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理念,进一步优化了ICU的工作质量和资源,提升服务品质,保障了在利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观察,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危重病人提供规范、放心、有效的生命支持和优质服务。
如今的唐广宁,见证了该院ICU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从初创时的仪器设备短缺,到现在高精尖先进设备,精湛的技术和综合服务能力,正是凭借着这些软硬实力,才敢向“死神”说N0,将一个个病人从“死神”的手里拽了回来。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重症病房的每一位医生,都应甘于奉献,永不言弃,全力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负众生,不负一袭白袍。”这,就是唐广宁对重症医学的生动诠释。(通讯员 康晓东 陈世江 李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