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岁月:北大医者的援疆印记

2025-07-03 13:01:24 来源:石河子零距离

【大会现场。朱其摄】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专家殷悦教授领衔的“殷悦名医工作室”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揭牌成立。殷悦教授团队将定期来石坐诊、手术、带教,让边城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优质诊疗服务。

图片

2025年殷悦名医工作室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成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技术支援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脚步,从未停止。

这份跨越山海的深情,历久弥新。

1988年7月,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正式签订了技术支援协议。同年8月,沙枣花开时节,陈增辉、尤玉才、周从乐、张树基、齐家纯、刘振声、高素荣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教授来到石河子,专家们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家门诊、示教查房、疑难病会诊等,着实掀起一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热”。

图片

1991年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尤玉才院长签署协议。

1991年8月,新疆首届急救医学讲习班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开学。1993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指导帮助下,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成立,并逐步形成面向石河子及周边县市的急救服务网络。

接120电话后5分钟出诊,当年急门诊量就达1.2万人次,92.5%的抢救成功率,充分显示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的急救实力。

图片

200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夏铁安院长来石河子市人民医院。

“构架内外交流桥梁,加大引智力度,实施科教兴院”,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党委切实实施这一战略。多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先后派出8批22名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家扶持该院重点专科、特色专业项目的发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该院开展新技术项目36项,其中多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前列腺电切术、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等15项新技术,填补了新疆技术空白或居于新疆同级医院领先水平。

图片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成为北大医院协作医院。

1998年10月,两院又签订了一项为期5年的技术支援协议,在医、教、研、医院管理各个领域都有新的拓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除不定期向该院进行全面技术指导外,还选派优秀专家挂职进行技术指导。

多年来,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在请专家进来的同时,还先后派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学科带头人50余人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培训,如今他们活跃在医院各条战线。

哈萨克族医生斯拉木和他的妻子加娜提是作为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第4批委派进修医生,前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呼吸内科和消化内科深造学习。

为了给少数民族夫妇营造良好的居住学习环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树基教授忙前忙后的联系,协调解决了一间住房。

张树基教授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使得斯拉木夫妇受益匪浅。临走时,老教授系上围裙,亲自下厨,为边疆来客做了美味可口的涮羊肉和土豆烧牛肉。

斯拉木回到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后,处处以张教授为榜样,将满腔热情倾注在患者身上,主持开展的少数民族专家门诊,深受各族患者的赞誉,他也成为了民族团结模范好医生。

1998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委派当时的该院眼科副主任殷悦副教授和检验科主管检验师杨宏云来到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分别挂职担任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五官科、检验科主任3个月,扶持该院专科建设。

杨宏云根据医疗检测设备和人员素质情况,结合国际检验的发展走势及先进检测技术,指导开展了多项新的检测项目。肿瘤标志物检查、肌钙蛋白T检测等8项新检测项目,居于全疆同行业中的领先水平。

殷悦初来新疆,因气候原因,造成上呼吸道感染。面对众多慕名而来的求医者,她坚持一边输液一边为患者看病。一名高龄患者术后角膜发生水肿,新疆又没有有效药物,殷悦心急如焚,第二天硬是通过特快专递把药寄来才安心。

2024年10月的一个深夜,四川来疆民工杜丙福(化名)左眼球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视盲。殷悦闻讯,顾不上一天5台手术的劳累,亲临现场进行急诊手术,10天后病人视力恢复到0.5。康复出院那天,杜丙福眼含泪水拉着殷悦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图片

202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殷悦教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给患者做检查。

殷悦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眼科专家,尤其擅长复杂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等疑难病症的诊疗。

多年前,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管理学习班走出来的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院长石濂超感慨地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我们友好往来,不是镀金,而是冶炼。这对我们实施科教兴院、造福边疆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千言万语一句话:衷心感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特约记者 陈世江 通讯员 康晓东  李佳瑞 李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