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近日,华芳集团24万锭纺纱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一期)举行开工仪式。此次智能化纺纱生产线项目从4月18日对接产业政策到正式开工仅用时79天,不仅刷新了石河子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纪录,更成为石河子纺织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华芳纺织与石河子开发区的缘分,始于2006年。彼时,这片如今的产业高地还是一片荒地,华芳带着全疆第一代长车纺纱设备在此落子,成立华芳石河子纺织有限公司,开启了“从无到有”的创业征程。依托新疆优质细绒棉、彩棉、有机棉资源,企业深耕细作,逐步形成年产24.192万锭环锭纺、1920头气流纺的规模,成为石河子纺织产业的中坚力量。
“当年选择石河子开发区,是基于对‘西部大开发’政策红利、优质棉花主产区资源及石河子优越地理位置的精准研判。”华芳石河子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明回忆道,“多年来,政企默契深厚。面对纺织行业周期性低谷、疫情冲击等挑战,开发区的‘护航’从未缺席——疫情困难时期,牵头协调棉花原料点对点运输、保障职工生活物资、开通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确保原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日常生产中,无论是能源供应问题还是招工困境,管委会都会第一时间介入帮扶,以实际行动践行上门服务承诺,助力我们稳产达效。”
十九载砥砺前行,华芳见证了石河子开发区从百业待兴到产业集聚的蜕变,开发区也见证了华芳的持续成长。这种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政策土壤”与“企业根系”的深度交融,更是营商环境与产业活力的共振共鸣。作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亚洲品牌500强企业,华芳集团现已成为国内纺织行业规模领先的重点龙头企业,形成集棉纺织染、针纺织染、毛纺织染、制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其棉纺产业规模位居亚洲第二,毛纺织产业规模能力居世界第一。
多年来,师市立足全国重要优质棉生产基地战略定位,全力推进《棉花+纺织全产业贯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积极打造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产业园区,精心搭建“种植服务+皮棉供应+纺织企业+棉纱销售”供应链经营模式。这一创新模式与华芳集团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不仅为其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辐射能力,助力产品更顺畅地进入市场、拓展销售渠道。
在当前北疆纺织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师市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为华芳集团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氛围和发展空间。华芳集团此次改造项目将从技术、产能等多方面对石河子纺织产业产生深远影响。该项目装备档次和自动化水平不仅打破企业自身纪录,更将成为区域纺织业的技术标杆。此举将显著提升石河子纺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带动周边纺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石河子纺织产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华芳集团总经理钱豪表示,华芳集团选择石河子开发区落地该项目也是应对行业挑战的关键布局。在生产效率层面,引入的先进设备使单锭生产效率提升50%,极大提升了整体产能与生产节奏;成本控制方面,自动化系统降低了能耗和人工支出,结合新疆本地棉花采购优势,单位产品成本远低于内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则体现在产品品质升级,瑞士立达精梳设备可生产高支数棉纱,满足高端市场需求,配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从原料到半成品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使产品在国内外客户中的认可度显著提高。这一系列优势,让华芳集团在纺织行业的发展浪潮中稳如磐石,乘风破浪。
回顾华芳集团在石河子19年的发展历程,企业曾多次直面行业危机,从早期“东锭西移”的产能磨合到近年外销受阻、区域内同行增多带来的竞争压力,企业应对挑战的核心策略始终围绕“内功修炼”,通过持续的设备改造,将生产效率提升作为对抗成本上升的利器;在市场端实施“内外双循环”,当外销遇阻时,通过广东等内地市场的渠道拓展,形成销售网络的弹性支撑。而石河子开发区持续地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以及政策支持,为企业“修炼内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发展机遇。
随着项目开工,华芳集团与石河子开发区的合作翻开了新篇章。这场由智能化改造驱动的产业变革,不仅将重塑华芳集团自身的发展轨迹,更将成为观察中国西北纺织产业升级的重要样本。在政策红利与市场规律的双重作用下,石河子这片棉花沃土正孕育着从“纺织产能基地”到“产业创新高地”的深刻蜕变,而华芳集团的项目改造升级也将对师市未来纺织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石河子纺织产业迈向新的高度。(通讯员 王海滨 特约记者 晏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