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7月10日至13日
八师148团举办第三届西营文化艺术节
期间
该团6连的毛主席语录碑
团机关老办公楼
15连的军垦粮仓遗址等
多处兵团、师市重点保护文物
吸引了一波波参观的人流
148团(原莫索湾二场)是1957年始建的莫索湾垦区第一个农场,近70年走过了一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1958年当年垦荒80多万亩,实际播种8万多亩,收获粮食200多万公斤、棉花20多万公斤,上缴利润3万元,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丰收、当年盈利、当年上缴”的既定目标。
1959年10月,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上,国务院授予该团“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有利润上缴”嘉奖锦旗和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奖状。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到该团表示祝贺,并在田野边即兴赋诗一首:“红旗插遍莫索湾,大地茫茫一手翻。唤起千年沉睡梦,永葆青春在人间。”148团也因此被誉为兵团的“大粮仓”。
“毛主席语录碑于1968年建成,近几年不断有武汉、上海的知青以及在团场工作、生活过的人前来参观、游览,重温他们曾经走过的岁月。”7月12日,年近七旬的6连原副连长徐仕生站在毛主席语录碑前,向当天来的第三拨客人讲述语录碑的修建历史和团场初创时的屯垦戍边往事。
锥形立体构造,碉堡样式设计,异型土块搭建。在148团15连党群服务中心的西南方,伫立着一组始建于1959年的军垦粮仓(屯粮碉堡),它由6个独立的粮囤组成,总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每个粮囤直径约5米,高约4米,容积约70立方米,可存粮50吨左右,顶部留有直径1.5米的入粮口,底部留有70公分高、60公分宽的出粮口,仓与仓之间还有堆砌的土台阶,地基和室内地表下均铺垫了厚约20厘米的芦苇靶子,既隔碱又防潮。这座凝结了兵团军垦战士勤劳与智慧的粮仓,见证了开发建设莫索湾的艰苦奋斗历程。这组集囤积粮食、分发粮食、面粉于一身的粮仓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保障了附近10个连队的职工家属粮食供给,当时由各连队派牛车拉回,粮食用完后,再到各连队去调运。
“那个时候,都是靠人力肩扛麻袋沿台阶上到顶部,将粮食从入粮口倒入粮囤内,然后用木门封闭。当需要粮食时,打开木门将粮食流出。剩余少量粮食时,人由出粮口爬入,进行清理。”居住在附近的老军垦回忆道。
2021年任148团6连连长的李梅菊说,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兵团、师市级的重点文物,讲好兵团人的故事,传承老一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对于繁荣军垦文化意义重大。6连将借助离团部较近的地缘优势,结合团场“一连一品”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早熟玉米、套种孜然等特色产业,把6连建设成周边文化旅游和产业振兴齐头并进的“粮冠村、枣花村”。(特约记者 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