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乡间小道上。和墨洛产业园和佳新村村民古力尼亚孜・买吐孙手持扫帚清扫门前责任区,公示栏上,“卫生标兵户”的流动红旗随风轻扬——这一幕生动的乡村日常,正是和墨洛产业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的鲜活写照。近年来,和墨洛产业园以环境整治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纽带、以法治宣传为保障,用一系列接地气、暖民心的举措,推动文明新风浸润乡村“肌理”,让文明创建成果切实转化为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环境整治”为基
绘就宜居乡村新画卷
“以前村里卫生没人管,垃圾到处扔,现在大家负责自家门前卫生,都不想上‘黑榜’!”和融新村村民吉力力・拜迪的感慨,道出了和墨洛产业园人居环境发生改变的原因。
在和融新村,村民自觉清扫自家门前卫生。
为破解乡村环境治理难题,和墨洛产业园“五和村”党支部创新探索“村‘两委’带头+责任划分+评比激励”机制,将村内公共区域、庭院周边卫生细化分解到村“两委”成员和每户村民,明确清扫标准与维护责任,让“自家环境自家管”的理念深入人心。村民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主动清理杂物、维护绿植,村里形成了“人人动手、户户参与”的整治氛围。
“五和村”党支部还同步推行“卫生红黑榜”评比,定期检查村 “两委”成员及各户卫生并公示检查结果,达标家庭获评“卫生标兵户”、挂流动红旗,未达标家庭则入黑榜,由村“两委”成员上门劝导整改。此举既激发了村民的荣辱感,又带动村民形成互相监督、争先创优的风气。
在和佳新村,村民带着孩子散步。
如今,昔日垃圾堆积、杂乱无章的村庄已蜕变为“街道整洁、庭院有序、绿树繁花相映”的宜居家园,村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文化活动”为魂
奏响乡村文明新乐章
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墨洛产业园“五和村”党支部以传统节日为纽带、以专业资源为助力,打造多元文化活动矩阵,让乡村文化生活从单调匮乏变得丰富多彩。
和墨洛产业园积极对接外部优质文化资源,邀请石河子市艺术剧院歌舞话剧团、石河子大学艺术团等专业团队进村慰问演出。演员们带来的歌舞、话剧等节目,为村民献上“视觉+听觉”的双重盛宴,填补了乡村专业文化服务的空白。
石河子市艺术剧院歌舞话剧团为村民带来舞蹈《鼓舞飞扬》。
“在村里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我们特别开心!”和康新村村民艾合买提・吐尔逊的话,道出了村民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与满足。
和墨洛产业园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举办包粽子比赛、舞龙舞狮展演、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活动10余场,覆盖人员3200余人次,丰富了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法治宣传”为盾
筑牢乡村治理根基
为提升村民法治意识,“五和村”党支部以“普法接地气、用法入人心”为目标,创新开展“以案释法”活动,让群众的法治观念从模糊淡薄变为深入人心。
“五和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暑假返乡季,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担任普法宣讲员,给村民讲解法律知识,让普法宣传更贴近村民、更具活力。
“参加普法宣讲既能为乡亲们普及法律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今后我还会继续参加!”和佳新村返乡大学生穆凯代斯・热合曼说。
和康新村大学生志愿者走上街头,张贴民法典宣传单。
“五和村”党支部借助升国旗、大讲堂等活动,通过“PPT演示+案例讲解”,深入浅出解读民法典中有关婚姻家庭、财产继承、邻里纠纷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让纸上条文“听得懂、用得上”。
在和谐新村,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法治宣讲。
从“环境美”到“文化兴”,再到“法治强”,和墨洛产业园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实现了“颜值”与“内涵”的双重提升。今后,和墨洛产业园将继续以“为民服务”为核心,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宜居乡村向和美乡村升级,探索“乡村文化+产业”融合路径,实现法治宣传常态化,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的“稳定器”。(通讯员 长孙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