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元货款纠纷陷僵局 调解员百里奔波解“牛”愁

2025-09-07 11:12:49 来源:师市融媒体中心

【大会现场。朱其摄】

地磅出口被车辆死死堵住,成群的奶牛嗷嗷待哺——8月20日下午,143团某分场一牛场气氛紧张,三通报警电话接连响起,一场因青贮玉米货款引发的纠纷一触即发。

“我从16号就开始送青贮,说好一天一结账的,到现在13万元货款还没结清!”26岁的供货商陈平(化名)情绪激动,将车横在地磅前。收购商王玲(化名)同样满腹委屈:“会计发现可能存在重复支付,在没有核实清楚前,我怎么能继续付款?”牛场负责人更是焦急万分:“青贮收购再不恢复,影响了奶牛养殖,这个损失谁来承担?”

三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这场看似陷入死局的纠纷,最终在师市调解中心派驻143团专职调解员侍燕百里奔波的耐心调解下成功化解。

三通报警电话 牛场陷入僵局

图片

调解现场

当天下午3点,调解员侍燕接到派出所民警打来的电话:“牛场发生纠纷,需要您协助调解。”一个小时后,侍燕乘坐警车赶往40公里外的紫泥泉镇某分场牛场。

现场气氛剑拔弩张。陈平带着家人堵住地磅出入口,牛场工作人员努力维持着秩序,收购商王玲则迟迟不愿露面。三方各自报警,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

“明明是我们拿不到钱,你们却不帮我们说话!”陈平情绪激动,甚至向民警伸出双手要求被铐走。侍燕回忆说:“现场火药味很浓,谁都不听劝。”

侍燕与民警当机立断,先分开安抚各方。“维权没有问题,但不能过激。”她反复劝解双方,“咱们有理说理,有法讲法。”

百里奔波核对 真相水落石出

图片

调解现场

初步稳住局面后,侍燕建议立即核对账目。“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讲证据,实际差多少钱就付多少钱。”

王玲表示同意,但提出需要到沙湾市安集海镇的另一处牛场核对原始票据。于是,一行人又踏上了颠簸的河坝沙子路,赶往几十公里外的牛场。

在该牛场,场长拿出了全部过磅单存根。经核对,陈平提供了52张票据,但牛场记录显示实际收了54车青贮。仔细比对后,发现王玲的会计确实多支付了5车青贮的货款。

“我爸爸说是58车!”陈平仍坚持己见。侍燕耐心解释:“什么时候都要讲证据,牛场只收到54车,那4车需要您提供相应的证据。”

电脑前细梳理 13万当场结清

眼看调解陷入僵局,侍燕发现场所有电脑,便主动帮助双方梳理账目。“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自己计算很吃力。”

她一笔笔地仔细核对:总共54车青贮,1398440公斤,应付货款多少,已付多少,还差多少。最终精确计算出王玲还需支付137519.12元。

“这下可以付款了吧?”侍燕询问王玲。对方点头同意,立即打电话通知会计付款。

图片

转账记录

从下午四点出门到晚上九点十分,历时五个多小时,奔波近百公里,这场纠纷终于圆满解决。陈平拿到了13万货款,王玲避免了多余损失,牛场恢复了正常的生产。

侍燕说:“这就是调解工作的价值。去的时候派出所同志还说今天这事难办,但再难也要理清楚事情,对症下药。”她引用《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报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钱债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支付。”正是调解员既讲法理,也讲人情,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和解。

夜幕降临时,侍燕和民警才踏上了归途。回到143团团部时,天已漆黑。在天山脚下广袤的农牧区,这样的调解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调解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法律化解纠纷,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法治温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讯员 方圆 王杉云 燕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