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来,我们伸直双手,闭上眼睛,好的,现在请您双手用力握紧我的手。”3月,在八师总医院143团分院内科诊室,原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苏俊红正在俯身为一位老人做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在为患者仔细做完体格检查后,苏俊红对年轻医生说:“你们注意观察两侧肌力的不对称性,左侧五级肌力说明运动功能完好,右侧二级肌力提示存在明显神经系统损害,这可能是脑卒中后遗症或周围神经病变的征兆。”
这样即时的教学场景,已成为143团分院内科诊室的日常。去年6月,苏俊红以“银龄专家”身份,受聘为143团分院副院长兼内科学科带头人,开启了她的“二次职业生涯”。
“在缺少CT、MR这些高端影像设备的基层医院,详尽问诊和规范的体格检查是我们医生的‘第二双眼睛',对临床迅速识别隐匿的神经系统疾病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是陪伴苏俊红三十多年的工具书,扉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一位医者对专业的执着。
来到基层不久,苏俊红就遇到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病例。一名40岁男性患者因不明原因的双下肢无力而来就诊,经多项检查未果后,主管医生拟以"癔症"办理出院。苏俊红查房时展开教科书式问诊:从反射强度测试到病理征鉴别,凭借数十年神经定位诊断经验,敏锐捕捉到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等典型体征。“立即转诊排查脊髓病变。”她斩钉截铁的判断。这名患者经上级医院MRI检查证实——胸段脊髓肿瘤,经过及时手术避免了截瘫风险。
将疑难病例“简单化处理”,出现这样的问题令她深思:“基层并不是缺少疑难病例,缺的是发现疾病的‘火眼金睛’。”苏俊红在科室晨会上强调,她手把手示范标准查体动作:“每个体征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她连夜整理出《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要诀》,将临床案例转化为实战教案,重点剖析定位诊断要点,要求年轻医生必须掌握从病史采集到查体的完整临床路径。“只有夯实基本功,才能真正守住基层医疗防线。”苏俊红在培训课上反复强调。
作为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退休专家,苏俊红深知“培养人才比单纯诊疗更重要”的人才梯队建设理念。“在基层医院看好一百个病人,不如带好一个年轻医生”,这句常挂嘴边的话,成为她开展医疗帮扶的工作准则。
面对基层年轻医生临床基础薄弱的情况,苏俊红建立起“每周一课”制度,要求急诊科和内科医生轮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讲座。医生们最开始存在对课件制作生疏、授课逻辑不清等问题,她就手把手指导制作规范,逐句修正表述方式。经过近一年的系统训练,两个科室的医生不仅熟练掌握了PPT制作技巧,还通过反复备课授课深化了知识体系。年轻医生们从最初的“完成任务式”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钻研业务的积极态度。
每周的教学查房,苏俊红会带着医生们反复演练“临床诊断”思维:从患者一个细微的异常步态,推导出可能的神经损伤;通过眼球震颤的方向,判断脑干小脑病变的侧别。这些承载四十年临床经验的教学示范,让年轻医生们惊叹:“苏主任的双手如同高敏探测器,任何阳性体征经她系统性查体,都能溯源至特定神经通路的病灶定位。”
现在查房时,他们能规范化地查体,开始懂得追问每个异常体征背后的临床意义,这才是真正的成长。看着年轻团队日趋成熟的诊疗思维,苏俊红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夕阳下的诊室里,当被问及为何放弃安逸退休生活时,苏俊红摩挲着陪伴她三十多年的听诊器,道出了重返临床的初心:“当了一辈子医生,最怕的不是退休,而是毕生积累的诊疗经验跟着自己一起退休。”这位曾救治过上千例神经危重症患者的专家,如今最在意的是年轻医生查体时手指的触诊力度。
在她看来,加入“银龄计划”不是职业生涯的延续,而是医者价值的体现。“看着基层医生从依赖仪器设备到相信自己的双手,看着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精准诊断,这就是我现在的'职称'。”诊室墙上挂着患者赠予的“仁心仁术”锦旗,在她心中,比任何荣誉证书都珍贵。
一年的时间,这位银龄专家已培养出7名能独立完成神经定位诊断的基层医生。当问及未来规划,苏俊红说:“三甲医院的专家很多,但基层需要的是既看得懂片子、更读得懂患者的医生——这就是我要扎根在这里的意义。”(通讯员 庄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