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教育援疆是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辽宁省与师市携手并肩,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援疆政策,秉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协同推进的原则,为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在辽宁援疆力量的精准帮扶下,学校办学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援疆工作的生动范例。
资金赋能筑基石 增强实力展新颜
如今步入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石职院),崭新的学院综合楼、农产品物流仓储实训基地、农业装备维修生产性实训基地引人注目。这些重点援疆项目总投资达4600万元,均由辽宁援疆资金支持,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承载能力。
实训条件的巨变,让师生感受至深。“以前上实训课设备不够,大家只能分组轮流操作。现在新基地设备充足,每个人都能充分动手实践,技能提升特别快。”现代物流管理231班王淑琪同学说出了师生们的共同感受。农产品物流仓储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后,年均可容纳1000人次学生实训,有效填补了该院物流专业实训领域的空白。农业装备维修生产性实训基地年容纳实训量可达1200人次,显著补齐了农业装备维修实训教学的短板。
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鼎力支持下,石职院建成了“智能制造单元”与“建筑数字化实训室”。其中,建筑数字化实训室作为兵团高职院校首个具备“虚拟设计”全流程教学能力的基地,年接待实训学生达1200人次。这种贴近真实生产场景的实训环境,使学生得以锤炼过硬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力注入强内核 育人质效双提升
“援疆不仅要输送资金、建设项目,更要传递先进理念、培养骨干队伍。”这已成为辽宁援疆团队的共识。通过柔性引才、组团式帮扶等创新方式,辽宁为石职院带来了有力的智力支撑。目前,学院已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工程职业学院等3所对口援疆院校深度合作,柔性引进博士及高级职称师资100人(其中博士13人,副教授及以上96人),师资结构显著优化。
大连职院67名骨干教师带来的国家级“智能制造双高专业群”建设经验,深刻促进了相关专业的改革升级。在其指导下,建筑专业群发展蓝图愈加清晰;物流管理专业成功增设“智慧物流技术应用”模块,人才培养精准度大幅提升。阜新高专14名骨干教师则助力会计专业新增“智能财税”模块、学前教育专业成功开发“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特色课程群,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率同比增长12%。
教学能力也在同步跃升。“辽宁专家带来的‘三维立体教学法’效果特别显著!”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牟青贺由衷赞叹。在援疆教师悉心指导下,学院教师在2024年兵团教学能力大赛中勇夺一、二、三等奖共12项,其中11项源自“东西协作”项目。2025年6月,《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更是成功入选国家级“金师金课”,教学质量获得国家层面权威认可。
机制创新固根本 内生动力见成效
“教育援疆绝非一时之计,要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高水平队伍。”为实现这一长远目标,辽宁援疆团队与学院合力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师市党委组织部专门出台柔性引才实施办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金、住房补贴等优厚待遇;石职院党委成立援疆人才专项领导小组,修订完善制度30余项,建立“一人一策”个性化服务机制,确保援疆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指导下,学院建立了完善的监督督办“制度、台账、责任、考核”四张清单体系,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20余项,推动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迈进。数字化治理全面升级,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流程管理、学术服务、教学管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效率提升30%。
成效斐然:学院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特色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校级专业群8个。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6%以上,留疆率达8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携手再启新征程 职教之花续华章
“未来,我们将持续锚定‘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的使命定位,力争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学院党委书记史文革坚定表示。尽管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仍面临高层次师资结构性短缺等挑战,但在辽宁援疆力量的持续助力下,学院正朝着创建职业本科院校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
从“输血”到“造血”,从硬件改善到内涵提升,辽宁对口援疆的生动实践,深刻彰显了教育援疆的战略意义。一批批援疆教师的倾情奉献,一项项帮扶举措的落地生根,必将推动石职院在职教道路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贡献更强大的职教力量!(通讯员 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