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进行时】东城街道:“文明实践+” 解锁群众幸福密码

2025-07-09 12:07:55 来源:石河子零距离

【大会现场。朱其摄】

文明进行时

 近日,东城街道48社区的“东城@小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蜂鸟骑手阿布都·舒库尔趁给车换电的机会,将水杯加满水,休息片刻。“这里什么都有,每天中午都会来放松一下。”阿布都·舒库尔高兴地说,暖蜂驿站里可以休息,可以学习,还能提供应急服务,已经成为他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在石河子东城街道,以“标准化阵地、特色化活动、精准化服务”打造的各类志愿服务正遍地开花,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核心,不断辐射周边社区的“一中心多站点”的特色文明实践网络新格局已逐步形成。

标准化阵地 让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图片

东城街道举行“文明实践 东城有约“志愿服务队公益日启动仪式。

“环境温馨干净,文化氛围浓厚,特别是书籍品类非常丰富,周末我和同学经常过来一起学习和阅读。”来自凤凰嘉苑社区的小朋友杨雨菡说。

走进凤凰嘉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个个场馆如同温馨的小家一样令人备感舒适。从城市会客厅、国学分院到军垦精神传承馆,每个“小家”有各自主题,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利用已有空间,打造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凝聚人心的前沿阵地,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是东城街道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2.0版的一个缩影。

凤凰嘉苑社区汇聚诸多企业、商业综合体,年轻“上班族”多,且多数人只有晚上有空闲。对此,社区依托石河子老年大学,推出晚间民族舞、瑜伽班等活动,为年轻人“充电”。“贴近青年人的活动设置、时间设置,受到大家好评,许多活动一发布就会‘秒空’。”凤凰嘉苑社区党委书记王若茜说。

“我们认为,想把工作做进群众心坎,关键要秉持‘用户思维、客户理念’。”东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余启文说,目前街道正通过动态调整服务时段、优化人力配置、开发特色项目,进一步推动文明实践向全时段响应、全场景服务、全人群参与的‘文明实践+’3.0版”。

志愿者摆摊设点 让文明创建“有里有面”

“这个‘集市’真不错,赶集还能享受各类服务,真是既接地气又有人气!”在东城街道马家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上,“文明实践·东城有约”志愿服务大集开张营业,30余个志愿服务摊位正在吆喝“卖”服务。

图片

东城街道举办“文明实践 东城有约”志愿服务大集。

服务大集上,既有军垦特色产品展示、非遗艺术传习,也有理发、维修家电等便民服务,吸引了众多市民争相参与。据了解“文明实践·东城有约”是今年东城街道推出的文明志愿服务集市品牌。活动借鉴传统赶集形式,通过“组合式、游园式、互动式”理念,让群众在“集市”上享受不同类型的服务。同时,街道还把每月22日定为东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日”,实行一月一主题,让更多居民走出家门,共沐文明之风、共享文明之花。

“志愿服务重在行动,贵在传递,只有把志愿精神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带动形成新风尚。”东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关丽娜介绍,为此,东城街道将志愿服务与老百姓的需求相融合,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润物细无声。

图片

东城街道举行“文明实践 东城有约“志愿服务队公益日活动。

“启明星”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58社区培育起来的社会组织,成员们大多是宏利物业服务人员。他们看到“文明实践·东城有约”志愿服务的招募令后,主动报名摆摊,提供免修理的服务。

“家里的高压锅‘罢工’了好久,现在终于能使用了。我回家再找找,看还有没有需要修理的家电。”市民杨青春拿着修理好的家电,开心地预约了下一次“集市”的服务内容。通过群众点单、实践所统单、实践站派单、志愿服务队伍接单摆摊,实现了志愿服务的精准配送。

守护“一老一小” 解锁群众幸福密码

每到暑假,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成为很多双职工家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东城街道灵活利用公益资源,将文明实践打造成了集老年活动与儿童暑托于一体的全龄友好空间。

图片

东城街道利用暑期组织辖区未成年人学习黏土制作。

上午9点半,东城街道63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兵书画室内,一场书法课正在举行,给孩子们上课的是社区的退休居民陈旭华,“自从社区开设了暑托班,我作为‘主理人’,每周都来教大家练习书法。”陈旭华表示,很多像他一样的老人都很愿意来为孩子授课,既可以丰富退休生活,也可以为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发挥身边能人带头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多方参与热情,相互带动,东城街道这种“主理人”模式,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0”版的重要一环。

在63社区,“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为小区高龄老人提供打扫卫生和陪聊服务。马家坪社区,由石河子大学法学院教育关爱实践团开展的暑期课外辅导等服务,为双职工家庭排忧解难。“通过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我学到新知识,也能用我所学服务更多人。”“00后”志愿者王梓桐说。

不仅发动群众力量“以人带人”,东城街道更吸引一批专业部门力量加入,提升服务质量,让“文明实践+”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善治密码”。

从第三人民医院组建的“义诊服务队”,到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工作室”,再到东城街道社保所的宣讲服务队……近年来,东城街道先后建立起20家由专业部门领衔的志愿服务队,一批“内行人”成为百姓身边的“贴心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助力移风易俗。

今年以来,东城街道创新开展“文明实践+军垦文化传承”的发展模式,通过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建设军垦精神传承馆、组建“寻访老军垦 传承兵团魂”志愿服务队等举措,成功将军垦文化融入街道发展,不仅提升了文化内涵,还激发了文明实践的新活力,为辖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讯员 梁萍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