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一个在黄海之滨,一个在西部边陲,辽宁与石河子,虽相距近4000公里,却因“对口援建”这一纽带而紧密相连。
自中央启动对口援疆工作以来,辽宁援疆八师分指以“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为指引,在产业升级、民生保障、文化交融等领域深耕细作,结出累累硕果。2010年至2023年,建设援疆项目200余个;先后选派七批援疆干部人才221人次来到师市。
2023年,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辽宁继续加大援助师市力度,继续投入援疆资金,新增援疆项目30余个,计划内选派援疆干部人才48名,柔性引进人才300多名……辽宁,用真心真情真意支援师市发展,为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谱写了新时代援疆工作新华章。
产业援疆:打造发展新引擎
现代农业创新升级,构建多元产业体系。辽宁援疆八师分指以技术引进、基地建设、品牌打造为抓手,推动师市农业向现代化、品牌化转型。组织师市农企赴辽选品,在垦区团场建成河蟹、大樱桃、大果蓝莓、“白色恋人”草莓等现代化种养基地及食用菌产业基地。2024年,首批3000棵蓝莓、2万株白草莓、1000棵俄八樱桃丰产热销,成为市场“新宠”。大连农科院及阜新、铁岭农业专家组多次赴师市指导种养技术,石总场、141团等8个团场与大连农业部门合作,在5000亩棉粮果蔬作物上推广植物生长因子技术,实现每亩平均增产20%以上,职工亩均增收500元。依托大连商品交易所资源,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价格风险保障。智慧农业与品牌建设同步推进,建成“师市现代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智慧农业、高标准棉粮种植提速增效。推广区域公用品牌“军垦 1949”,助力师市牛羊肉、牛奶、葡萄酒、瓜果和棉纺织品五大产业链发展升级,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一体的品牌体系,并多次亮相国内、国际品牌推介和展会,“新疆好物・军垦 1949 运营中心”已在大连落地运营,助力师市农产品走出新疆、走向全国。
科技赋能工业升级,产学研融合破题。
围绕师市“2+2+5”定位定向和“1+4+4+6”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辽宁援疆八师分指推动科研院校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以科技突破带动产业跃迁。促成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与新疆天业集团联合举办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组建石河子煤化工共性技术研究院,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多项技术转化成效显著: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助力天业集团25万吨煤制乙醇项目投产,成为新型煤化工技术应用的重大突破;沈阳化工大学与天业集团合作的2万吨草酸酯项目,推动煤化工向低碳化、高值化转型;中触媒公司实现进口催化剂国产化替代,为新能源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天山铝业引入大连重工的C型双车翻车机系统,有效避免生产原材料装卸过程中粉尘外扬问题,大幅节约能耗,每年节约成本3000万元左右。
文商旅服融合,激活消费与服务动能。
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创设兵团・石河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深化人才交流与创新创业合作;联动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引进专业人才,助力师市二手车远销中西亚及俄罗斯,2025年一季度出口量占兵团85%以上。文旅与商贸协同发展:投入援疆资金建设“1949・百里丹霞・去野吧”公路营地及“军垦第一连”红色文旅项目;将军山辽疆生态公园连续举办三届芝樱花节,2025年“五一”假期日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成为网红打卡地。大连机场集团开启“组团式”援疆3.0版本,石河子花园机场目前拥有至沈阳、深圳、上海等6条疆外航线,至哈密、伊宁、和田等9条疆内航线。聚焦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探索“支线飞机+无人机”航空物流新模式,助力打造兵团通航产业基地和航空快递产业品牌。建设的辽疆数字丝路电商产业园自2023年运营以来,入驻企业93家、产品2700余种,直播成交额超6000万元。
民生援疆:绘就幸福新图景
交通援疆关注民生。向师市援助232辆新能源公交车,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力。在辽宁援疆资金支持下,师市在全疆率先开通H1、M1两条免费公交环线,覆盖24公里主要区域,日均载客2万人次,有效满足市民日常出行需求。
医疗援疆传递大爱。医疗卫生领域构建“硬件+软件”双提升体系,7位中医专家“组团式”援疆,用中国传统医学服务垦区各族群众,用医者仁心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首次采用“以院包科”支援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眼科快速发展,全飞秒技术首落师市。首批“组团式”医疗柔性援疆精准帮扶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神经外科、妇产科、肿瘤内科,多项新技术新疗法填补空白。援助建设的师市总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及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站,助力师市医共体能力再提升。
教育援疆筑梦未来。立足师市教育发展需求,实施“名师引领+资源共享”计划。辽宁援疆八师分指统筹大连、阜新、铁岭三市优质教育资源,对师市教育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援助,聚焦干部教师选派、教师队伍培训、办学条件改善、优秀学生资助等方面,根据师市教育发展需求,创新实施"精准滴灌式"帮扶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师资共育、课程共建、机制创新等多元举措,破解师市教育资源短缺、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滞后等发展瓶颈,实现教育理念更新、师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突破,为师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援疆样板。
文化润疆:奏响交融新乐章
以文化为媒搭建心灵桥梁,开展“双向文化共鸣”工程。石河子市艺术剧院携辽宁援疆“兵团红色文化”精品音乐剧《沉默的树》赴辽宁省11市开展1个月的巡演,观众合计超8万人;大连歌舞剧院先后多次组织国内外优秀音乐家和文艺工作者来石举办“国之韶华”音乐剧、同心逐梦绘“疆”来声乐专场、“山河万里 连疆同心”新年演唱会、“乐彩盈冬”音乐会等精彩演出,加深两地人民情谊,促进文化繁荣进步。
青少年交流打造“三交”品牌。全体援疆干部人才与石河子第十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千里结亲”,持续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新设“辽疆石榴籽奖学金”和“援疆情大学生助学金”援疆项目,覆盖师市范围内贫困中小学生、贫困大学生及中职生。通过举办“石榴籽夏令营”,组织辽疆青少年互访、共植“团结林”、开展“同上一堂课”等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文体赛事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举办“援疆杯”石城篮球联赛,辽疆两地四市代表队参加,创参赛队伍最多、赛程最长赛事纪录。师市组织40人赴大连、阜新开展体育赛事。援疆主题文化体育节和“援疆杯”系列体育赛事活动,增进辽疆人民情感交流,打造出跟着赛事、音乐去旅游引导效应,促进师市文化体育事业、文旅产业发展。
……
从产业升级到民生改善的温暖细节
从文化交融的深厚情谊到青少年交流的蓬勃开展
辽宁援疆八师分指用担当与智慧
在师市书写援疆工作的精彩答卷
展望未来,辽宁援疆八师分指将持续深化产业援疆,围绕师市重点产业布局在新材料、新能源、农业资源转化、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精准发力,谋划一批引领性、支撑性产业援疆项目,在高度融入和积极服务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让辽疆协作之花常开长盛。(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武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