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疗 开启生命记忆的“唤醒键”

2025-07-24 11:19:39 来源:师市融媒体中心

【大会现场。朱其摄】

时光的褶皱中,藏着瞬间闪耀的生命之光。

一个月前,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治疗师陈莉主创的科普作品喜获全国科普大赛三等奖。该作品记述了两次心脏骤停患者,经高压氧疗重获新生的奇迹。

去年冬月,李建民(化名)因情绪激动,突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往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在随后的185分钟里,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急诊团队争分夺秒,展开了一场超长心肺复苏攻坚战。

经过十几次除颤努力后,监护仪上终于跳出微弱的窦性心律。

然而,闪现的一丝曙光与逼近的危险同时并存。

又一个不眠之夜,急诊室里的李建民突发室颤,心脏再度停搏。面对这一危机,急诊团队迅速展开第二次心肺复苏抢救,最终,他的心脏再次“苏醒”。

由于反复出现室速、室颤,连续的心脏骤停让李建民多器官亮起“红灯”。心脏复苏后的第11天,面对复苏后严重的脑功能损伤,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紧急介入。

李建民每天都在1.6ATA的压力环境下,接受高压氧治疗师全程陪舱监护治疗。

奇迹在坚守和等待中出现了。经过多次治疗的李建民,神志日渐转清。10余次后,在家人的搀扶下,李建民终于站起来了……在后续的随访中,他的康复结果令人欣喜。

由此,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也创造了超长心肺复苏后高质量康复的医学范例。

bj.96weixin.com

图为石河子市人民医院1991年引进的单人纯氧舱。

同样的生命奇迹,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孙云主任的记忆里,始终鲜活如初。

33年前,孙云作为亲历者,亲眼见证了高压氧舱中那场震撼人心的生命逆转。

1992年9月5日,对孙云而言是难忘的一天——他在胸脑外科轮转、首次独立值班的夜晚接诊了第一位病人。   

20岁的小伙王志(化名),因头部外伤导致脑干损伤,昏迷不醒。每天,医护人员推着王志往返于病房与高压氧舱之间。可两个月过去后,王志始终没有苏醒的迹象,仿佛被困在黑暗的深渊中,看不到一丝光亮。

王志的母亲守在儿子的病床前,眼神里满是黯然,却仍固执地怀揣着希望。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王志昏迷的第62天。

孙云主任至今清晰记得那一刻:“我在高压氧舱里亲眼看着他突然睁开眼了,那种惊喜,太震撼了!”

时光流转,前不久,王志因患病来到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新院区,与孙云不期而遇。

两人一眼认出对方,脱口喊出对方的名字。33年后的重逢,酝酿了最温暖的惊喜。

对此,从事高压氧工作26年的治疗师陈莉感触颇深:“一些昏迷患者被送来后,经过连续专业治疗可以在高压氧舱里苏醒过来;还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在家属陪舱下,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也能独立行走,并逐渐恢复自理能力。”

bj.96weixin.com

图为2009年石河子市人民医院10人座高压氧舱和治疗团队。

“在高压氧舱里,数十年来,我们亲眼目睹了太多喜极而泣的场景,这也让我们很有成就感。”陈莉自豪地说。

据高压氧治疗中心负责人何光辉介绍,高压氧治疗在神经外科领域对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及脑血管疾病术后等具有显著疗效,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同时,对于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高原适应不全症等,高压氧治疗也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期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91年,医院引进单人纯氧舱2台,是当时抢救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最可靠的帮手。

2009年,医院成立高压氧治疗室,新建10人座高压氧舱,治疗病种扩展至突聋、眩晕、骨折愈合不良、脊髓损伤、脑出血恢复期、视网膜动脉栓塞等,年治疗量突破4000余人次。

bj.96weixin.com

图为2024年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引进的32人方舱高压氧舱。

2024年11月,随着医院搬迁,高压氧治疗中心宣告成立。该中心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32人方舱高压氧舱和10人常压饱和吸氧治疗设备,技术装备实现全面升级。

如今,高压氧治疗中心的治疗病种也更加广泛。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梅尼埃病、后循环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带状疱疹、过敏性皮炎甚至考生脑疲劳等亚健康问题,都被纳入治疗范围,月均治疗量达600余人次。

bj.96weixin.com

图为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常压饱和吸氧室。

当前,该院高压氧治疗技术迈入了国内先进行列,成为新疆最大的方舱高压氧治疗中心之一。展望未来,何光辉信心满满地说:“作为石河子地区高压氧治疗的先行者,我们将始终以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为核心,为更多患者点亮康复的希望,让生命在高压氧的守护下,重新绽放光彩。”(特约记者 陈世江 通讯员 康晓东 李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