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强:勇当煤化工行业创新发展的“破冰者”

2025-08-18 16:09:00 来源:师市融媒体中心

【大会现场。朱其摄】

图片

清晨一大早,新疆天业汇合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志强和往常一样,正在设备与管网纵横交错的装置间穿梭着。杨志强用14年的坚守和艰苦奋斗,从技术攻坚到工艺优化,以“破冰者”的姿态,书写着一名天业煤化人的使命与担当。

2011年,新疆大学化学工艺专业毕业的杨志强进入天业集团工作。为摸透煤化工装置设备的“脾性”,他四处收集资料,为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他每天泡在现场,带着图纸和笔记本,掂着各种工具在80多米高的厂房中来回跑,走遍装置的角落,把装置的一点一滴都记在本子上,装进脑海中。

“说不紧张那是假的,但当我看到老师傅熟练地维修设备、调整参数、最终让装置高效稳定运行,让我内心感到十分震撼,我决心要把这些功夫学到家。”杨志强说。

能吃苦、肯学习、善钻研,短短三年间,他摘抄的笔记本摞起来超50厘米,熟练掌握了煤化工生产工艺、设备运行等技术。

2014年4月,天智辰业二期20万吨/年乙二醇和17万吨/年1.4-丁二醇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杨志强负责净化装置现场施工、配管安装、调试及开车工作。为了更快地实现项目开车,杨志强扎根施工现场潜心研究,当时因PSA工段状态不稳定,成为棘手的难题。杨志强得知这一情况后,一头扎进现场半个月,联系厂家、查看图纸、核算数据,最后提出通过调整程序,增加联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助力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后来,该技术在行业内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杨志强对于煤化工技术一直有自己的诠释:“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2017年7月,兵团重点工程天业60万吨乙二醇项目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开工建设,杨志强主动请缨参加建设。面对全新的工艺和技术,国内外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参数可供借鉴。打破技术壁垒,如何驾驭这两套新建的深冷分离装置,实现国内首创,助力项目顺利开车,成了杨志强最大的动力。

凭借这些年在煤化工行业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他潜心学习新技术、新工艺,认真分析影响深冷分离装置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开工方案优化到开工关键步骤确认,从严把开工质量到严格执行开工统筹,从开工注意事项落实到重要节点控制,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图片

在安装煤气变换装置时,杨志强结合以往经验,与煤化工行业专家阮建飞积极沟通,提出创新型设备组合模式,将装置由传统的“卧倒”模式改为“立起来”运行,设计出国内第一套组合式设备,解决传统装置占地大、管线复杂的难题。

“当时,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就是没有找到适合改造的方案。在外出学习时的一次偶遇,让我想起了合成氨装置的布局,于是,我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改造,改造后效果非常明显,大幅度减少了生产成本,而且运行起来更加的稳定。” 杨志强回忆道。

2020年项目开车在即,被誉为“西北第一套”的深冷分离装置经过技术人员数次调试后,始终无法正常运转,杨志强顶着压力大胆采用“点、面”的原理,优化现场连锁和操作方案,以及多个控制点的参数,成功实现深冷分离装置一次运行成功。

“没有经验,就自己创造经验。”杨志强说。

有了前几次的创新经验,硫回收工段的技术改进在杨志强手里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他大胆改进传统工艺路线,将传统三级工艺改为两级,促使设备运转更加高效便捷,此项技术的改进成为国内第一套两级运行的硫回收设备,当时煤化工业内的数十位专家对杨志强的技术改进赞叹不已。

2020年7月28日,天业60万吨乙二醇项目一次点火成功。杨志强和他的团队成员通过一项项技术优化,为煤化工装置与技术国产化的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次次的坚持和探索,一次次的研究和创新,让杨志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3年,天业集团向煤化工“一头多线”产业链延伸再次发起了冲锋,杨志强被委以重任,负责年产7万吨草酸项目建设工作,从项目设计、设备选材、工艺优化到现场调试,他全程主导,决心将这一项目打造成“低碳循环经济”的标杆工程。  

设备安装过程中,现场人员发现按照原有工艺设计,草酸结晶线是单线运转,遇到特殊情况,极易造成堵塞停车,影响生产正常运转,杨志强带领团队驻守现场,提出再增加一条结晶线的想法,在众人的验证下,相继实施。

团队成员回忆,杨志强平常在操作室白板上写满公式,多次调整现场工艺参数,促使项目整体进度提前15天。

2024年6月25日,天业7万吨/年草酸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并顺利产出工业级草酸产品。后续,杨志强又负责25万吨/年煤制乙醇项目,于8月26日,项目顺利生产出合格无水乙醇,纯度达到99.97%,有效平衡自身原料总量、部分产能置换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开创乙醇生产乙烯再生产聚氯乙烯绿色工艺的首次工业示范项目。

扎根一线14年,杨志强对设备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设备也是有生命的,琢磨它的脾气需要我们沉下去、再沉下去,总会得到解决方案。”

多年来,杨志强致力于为企业培养“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梯队,累计培养出“师市职工创新能手” “精一会二”员工100多名,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先后攻克煤气化含碳废渣全组分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气化炉废渣结焦等24项行业难题,申请专利22件,完成兵团重大技改项目10多项,获得多项荣誉。(特约记者  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