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方桌围坐、板凳圈聚。在石河子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宣讲团成员正用乡音土话讲述移风易俗的新故事;积分超市前,村民们拿着参与文明实践获得的积分兑换商品,脸上绽放笑容;“村晚”舞台上,各族群众共同演绎移风易俗题材小品,在欢声笑语中传递文明新风……
2025年以来,石河子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乡村治理和群众生活为“小切口”,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推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民族团结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泥土味”宣讲声入人心聚共识
一场场深入群众的宣讲活动,正悄然改变乡村面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走出会议室、走进田间地头,在努尔巴克村的“聚心亭”下、在袁家沟村的农家院里,用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音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2025年6月,石河子镇努尔巴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共筑团结梦 同绘新未来”主题宣讲活动。
“我们不照本宣科,而是用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把政策理念讲成家常话。”石河子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王闯道出了这种宣讲方式的精髓。
2025年7月,石河子镇四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破除陈规陋习 弘扬文明风尚”主题宣讲活动。
2025年以来,该宣讲团已开展“微宣讲”150余场,覆盖群众近万人次,真正让民族团结的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积分制”引领文明实践树新风
石河子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推进移风易俗的主阵地。五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出“文明积分”制度,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简办红白事、参加民族团结活动等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不仅可兑换生活用品,更成为衡量文明素养的“标尺”。
图为石河子镇五工村村民在文明积分超市兑换文明积分。
村民马大姐用积分兑换了一瓶洗衣液后高兴地说:“现在办喜事不比排场比积分,大家都争当文明户。”
2025年6月,石河子镇努尔巴克村开展服务超市积分兑换活动。
2025年以来,石河子镇已开展积分兑换活动230余次,参与群众达1.5万人次。同时,各村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事前引导、事中监督、事后评议”机制,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村晚+”赋能文明新韵润生活
石河子镇创新打造“村晚+”文化惠民模式,将传统节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端午佳节,各族群众齐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起包粽子、做馓子,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情谊;清明时节,大家共同诵读经典、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2025年2月,石河子镇“石榴花开香满镇 大地欢歌迎丰年”——“四季村晚”文艺演出。
2025年,石河子镇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累计开展端午、清明等传统节庆活动36场,参与群众超2万人次。每场活动都巧妙融入移风易俗元素,通过有奖问答、互动体验等方式,让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接受文明新风的熏陶。
图为石河子镇袁家沟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馕里的温情》。
图为移风易俗主题秧歌剧《夫妻识字》。
此外,石河子镇还打造“四季村晚”文化品牌,组织大型文艺演出“石榴花香满镇·大地欢歌迎丰年”,将移风易俗宣传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舞台上,取材真实生活的移风易俗小品《探家》既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新编秧歌剧《夫妻识字》用传统艺术形式唱响时代新声,让群众在观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教育。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原创节目,既保留传统艺术魅力,又注入时代内涵,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
如今的石河子镇,处处焕发文明新气象:婚丧嫁娶比阔气的少了,践行“光盘行动”的多了;邻里间计较得失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陈规陋习的生存空间小了,文明新风的影响力大了。
以文化为笔、以实践为墨,石河子镇正用心绘就移风易俗的生动图景。下一步,石河子镇将继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实践载体,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一个村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常开长盛。(通讯员 方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