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8月28日,东城街道军垦精神传承馆在东城街道凤凰嘉苑社区揭牌。现场,老中青三代军垦人齐聚一堂,共话兵团发展今昔巨变,感受军垦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该馆作为东城街道学习身边榜样、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寻宝”“讲述”“传承”,全方位展现军垦发展史、红色底蕴及新时代发展成就,将成为党员干部群众感悟初心、凝聚力量的精神家园。
走进军垦精神传承馆,一股厚重的军垦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鲜红的党旗高悬,“热血洒边疆忠诚铸兵团”“扎根大漠边缘开辟绿色长廊”“动人的屯垦故事永远的精神财富”“感悟军垦精神书写新时代华章”四大篇章在两侧墙壁徐徐展开,呈现70多年来,三代兵团人用双手在大漠边缘、戈壁荒滩开辟了片片绿洲、万顷良田,建设戈壁明珠石河子和大批现代化团镇的动人故事。
同时,场馆充分融入“群众智慧”,通过广泛动员参与、自愿捐赠、家族寻访等方式,征集辖区老军垦、老先进、老模范事迹,收集生产生活旧物件、老照片等150余件,建立“居民众筹”数据库,让展品“会说话”,生动还原了军垦岁月痕迹。
“天当被、地当床,躺在床上看月亮”,祝善成老人的一句话,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团场建设初期老军垦战士的居住、生活现状。揭牌仪式上,他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进东城街道凤凰嘉苑军垦精神传承馆,抚摸着当年用过的“老物件”泪眼婆娑。“一年小,两年大,能拿起烧火棍就能拿起枪杆子。”祝善成说,他19岁就当了兵,如今已是97岁高龄,回忆起当年建设兵团的情景他依旧历历在目。
“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是一名冲锋的战士,当官兵和群众需要我的时候,我是一名奋斗在路上的军医。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钉在岗位上,能为党和人民继续奉献,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看着军垦展示墙上的照片,86岁的马书豪激动地说。
“军垦文化是新疆兵团几代军垦人70多年屯垦戍边稳疆兴疆实践的结晶,蕴含着军垦人对党对祖国对事业的无比忠诚,是文化润疆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谈起创建军垦精神传承馆的初衷,东城街道办事处主任李量介绍,打造军垦精神传承馆,就是要让后来的兵团人不忘初心,让兵团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从王震将军率部进疆开启屯垦戍边征程,到孙龙珍等英雄用生命诠释忠诚;从杜生、祝善成等老一辈军垦人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念、扎根边疆,到王士海、杨建立等新一代军垦人在岗位上践行兵团精神。东城街道工作人员乔丹负责对接军垦精神传承馆的联络工作,她说,东城街道寻访老军垦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2年,联系仍然健在的老军垦,整理他们的故事,是她的责任。“这两年来,我收集的不是故事,是兵团精神的‘根’与‘魂’,参与寻访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很多让我肃然起敬的瞬间,广大军垦战士身上承载的红色记忆、流淌的红色血脉,是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资源和生动教材。”
现场,还为老中青四位展馆讲解员发放了聘书。“我们一家三代,扎根兵团,这片土地承载着我的全部深情。对于我来说,军垦精神传承馆不仅是一个展馆,更是承载我记忆的地方,只要有时间我就来这里做义务讲解。”展馆讲解员闵光荣表示,通过兵团精神的讲解,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用故事记录兵团变化,用声音传递文明力量,让兵团精神成为连接老中青三代的精神纽带。
“在学校里,我们也会学习历史知识,但今天爷爷们来亲身讲述,这种触摸历史温度的方式让我们更加印象深刻。感谢军垦爷爷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必以少年意气守护这盛世年华!”现场,少先队员代表常芝煌为祝善成敬献鲜花并郑重的宣誓。
“我们要让军垦精神如种子般在石河子这片热土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李量说,随着军垦精神传承馆的开馆,东城街道将组织年轻干部参观学习,推动建党精神与军垦文化交融互鉴。同时,“我们想把军垦文化传承馆发展为热门打卡地,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型合作模式,以军垦文化为核心引擎,吸引周边地市企业的投资和合作,打造立体化的招商引资生态圈。”(特约记者 梁萍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