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9月10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喀什地区喀什古城景区,只见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翩然起舞,游客络绎不绝,一派繁华热闹景象。
“以前这里是居民区,巷子窄得只能挤过一个人,一下雨路上全是泥,没人愿意往这边来。”看着眼前的繁华景象,土生土长的古城导游阿迪拉·艾莱提感慨道,“如今,一天客流量就能过万,变化翻天覆地!”
从“没人来”到“挤着来”,喀什古城的变迁,成为喀什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见证。
201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批复《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项目方案》,确定投资70.49亿元对老城区进行改造。着力改变昔日老城区各族群众“垃圾靠风刮,解手房顶爬,水管墙上挂,污水靠蒸发”的生活状况。秉持“修旧如旧、保留风貌、建新如故”原则,通过“一户一设计、就近建房安置、完善设施配套”等方式,古城累计完成4.9万户507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建成安置周转房4622套,惠及居民20余万人,在保留古城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化转型。
改造以来,古城商铺从1000余家增至现在的5000余家,八大业态涵盖非遗体验、特色餐饮、民宿旅拍等50多个类型,直接带动就业1.2万余人,居民在自家门口卖手工艺品、开茶馆、表演民族歌舞,平均年收入从不足2万元提高到6万元以上,实现了“不离家、不离土”稳定增收。
2015年,喀什古城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新疆乃至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如今,古城内不仅保留着我国最完整的生土建筑群和迷宫式街区,还涌现出药茶巴扎、汗巴扎、塔哈其游拍街、盖孜尼其巷休闲街区、印象餐饮酒吧街区、九龙泉特色街区、巴格其巷民宿街区、油画街等众多特色街区和景点。
“以前我们住的是土木房,没有上下水,冬天烧炉子,墙都被熏黑了。”居民沙拉麦提·卡日说。2017年,她在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和市旅游局的引导帮助下,将自家院落改造成旅游接待小院,成为景区首批旅游接待家访户。她感慨道:“房子焕然一新,收入也越来越高,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商户们的笑脸背后,是一套精准的政策“组合拳”在为他们保驾护航。喀什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孟馨介绍,古城发展坚持“民生优先、文化为魂”,探索出“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路径。政府坚持以居民为主体,明确房屋产权归属,鼓励“楼上居住、楼下经营”,并提供微贷支持和营销培训,让古城居民成为文旅发展的真正受益者。同时,通过“非遗+场景”模式,打造了28家非遗业态体验点,持续激发了古城文旅活力。
今年1至8月,喀什市接待游客2306.99万人次,同比增长19.36%;实现旅游收入192.14亿元,同比增长25.17%。今年“五一”假期,单日接待游客高达22.1万人次。
从昔日泥巴巷到今日文旅“金街”,从民生改善到文化传承,喀什古城的焕新,可谓是“政府引导、居民参与、文化赋能”的城市更新成功实践。它既留住了千年古城的魂魄,又注入了现代生活的活力,成为“活着的历史”和“可触摸的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绽放光彩。
夕阳西下,喀什古城汗巴扎夜市渐次亮起灯火。烤架升烟、琴声流淌、游客笑语不绝……构成一幅生动的丝路风情图。(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贝)
来源:兵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