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朱其摄】
命运的丝线在时光里悄然编织,总有些惊心动魄的褶皱,将生命的脆弱与医学的温度一并呈现。基于成功案例的临床实践,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治疗师陈莉创作的科普作品在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大赛中获奖。而每一次的生死营救,便是这医学温度最生动的注脚。
2024年11月11日中午,58岁的李先生(化名)因情绪激动后倒在路边,呼之不应。妻子王女士迅速反应,立即对其实施急救。
十分钟后,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到场后接力胸外按压,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正式展开。
送达医院后,李先生被推进急诊室。在随后的185分钟里,急诊医护团队争分夺秒,展开了一场超长心肺复苏攻坚战。
经过不懈努力,在11次除颤后,监护仪终于跳出微弱的窦性心律。
然而,危险并未远去。24小时后李先生突发室颤,心脏再度停搏。面对这一危机状况,医护人员迅速展开第二次心肺复苏并启动多器官支持系统。在持续6个小时的抢救过程中,李某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医护人员交替进行按压、胸前叩击、药物复律等急救手段。
最终,在电击和按压的双重作用下,他的心脏再次“苏醒”。
但连续的心脏骤停,让李某的身体亮起多器官“红灯”:肺水肿、脑水肿、肾功能损伤接踵而至,处于昏迷中的GCS评分仅6分(高度脑损伤)。
转机出现在心脏复苏后的第11天。面对复苏后严重的脑功能损伤,该院高压氧治疗中心紧急介入。
当李某仍处于镇静状态时,高压氧舱的大门缓缓打开。在1.6ATA的压力环境下,高压氧治疗师全程陪舱监护65分钟。
在经过3次治疗后,治疗效果逐渐显现,他神志转清,能够完成指令性动作;8次治疗后,虽反应迟钝但已能清晰睁眼;17次治疗后,在家人的搀扶下,他甚至可以站立1分钟。
在长达75天的住院周期里,李某共接受了60次高压氧治疗,每一次治疗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充电”。升压15分钟、稳压吸氧65分钟、减压20分钟的过程,都伴随着医疗团队的精密监测。
经过随访,李先生的康复结果令人欣喜:他的生活已完全可以自理,认知功能和语言功能也完全恢复,创造了超长心肺复苏后高质量康复的医学范例。看着曾经在生死边缘徘徊的亲人如今重获新生,患者家属激动地说:“能恢复成这样,真的是医学奇迹!太感谢医护人员了。”
此次185分钟的超长复苏救治,与后续的60次高压氧治疗以及75天的精心生命守护缺一不可。这不仅彰显了医疗团队精湛的医术和不放弃的精神,还充分展现了高压氧治疗在危重症患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通讯员 李资颖 陈莉)